↑点击上方“赢美股”关注我杏彩体育们
旁氏骗局,源自美国的一名叫做查尔斯·旁兹(Charles Ponzi)的意大利移民,但这个古老的骗术,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还改头换面不断推陈出新。
当然,要说历史上谁“旁氏骗局”运用的最熟练最牛X的一位,非“伯纳德·麦道夫”莫属,此君精心谋划20年,诈骗金额高达650亿美元,最后被罚款1700亿美元,堪称一代骗子天尊,前无古人是肯定的,有没有后来者这个倒不一定。
白手起家的犹太穷小子
现在很多人对伯纳德·麦道夫的历史印象都是“骗子,投机分子”这样的字眼,但实际上,这位先生并不天生就是骗子,而且还是不折不扣的华尔街成功人士一个,跟很多去华尔街闯荡的传奇投资家一样,伯纳德·麦道夫:学习法律,辍学,犹太人,白手起家,纳斯达克交易所的主席。
这位伯纳德·麦道夫的故事,起码要从半个世纪之前说起。麦道夫出生在纽约皇后区犹太家庭,家境非常的贫穷,1960年,进入纽约霍夫斯特拉大学(Hofstra University)法学院学习。
在美国,虽然很多人对法律专业趋势若无,甚至当作成功的梦想,但麦道夫对法律并不感兴趣,他没有完成预定的法学院课程,而是从学校退那不勒斯主场不敌亚特兰大,领先优势缩小了学,开办了自己的公司。
据公开报道,麦道夫1960年注册他自己的公司时,只有5000美元资本。 而这5000美元是靠当救生员以及帮别人安装花园地下喷淋系统攒下来的。
1970年代,因为美国证券行业的监管规定改变,聪明的麦道夫很快就从证券行业里找到了发财的捷径。
“在那个时代,做股票是手工的,时常很慢,需要很多交易员而且需要很高佣金。”麦道夫在一个视频中如是回忆,“而我的公司很早就靠自动化交易赚了很多钱。”
华盛顿乔治城大学助理教授James Angel指出,麦道夫是现代华尔街交易体系的先驱之一。麦道夫的公司是首批自动化做市商(撮合买方与卖方)之一,靠电脑匹配不同证券交易商之间的报价。麦道夫的公司也是首批给予“订单返佣”的公司,因此他的生意源源不断的涌来。
麦道夫的起家跟纳斯达克交易所的崛起,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纳斯达克(NASDAQ,全美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交易所之所以成功成为美国著名的交易所系统,跟背后的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密不可分。
NASD一直强烈支持证券交易的电脑化,而麦道夫的公司恰恰是NASD中最为活跃的公司之一。作为早期的鼓吹者之一,麦道夫经常出现在证券监管者关于电脑交易系统的圆桌论坛上。
随后,随着纳斯达克交易市场迅速成长,瞄准“电脑交易”的麦道夫公司也迅速做大。据其公司网页上的资料,麦道夫证券公司的交易速度一直是惊人的。早期以秒来记算,而现在则是以纳秒(时间单位,一秒的10亿分之一)来计算。交易量居全国交易量的前23名。
作为早期的革命先驱和奠基人之一,伯尼很快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成为举足轻重的人。但是现在纳斯达克的官方纪录上,没有详细的麦道夫任职的记录,只有《今日美国》的报道表明,他在1991-1993年,曾担任过三年的纳斯达克交易所主席,并一直担任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董事和证券服务业协会董事。
作为证券业的“里程碑”式的人物,麦道夫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他是我们行业里的国会议员。”Marianne Brown, Omgeo公司的CEO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形容伯尼的“江湖地位”。
麦道夫在众多美国公司中担任董事。而这一直也是一个人是否德高望重的重要指标。
当然,他也很好利用了他的“受人尊重”的身份。
故事截止到这里似乎是个百分之百激励年轻人奋斗的正面教材。只可惜,这美好的一切后来崩塌于一个谎言。
精心策划旁氏骗局,运行20年无人察觉
功成名就后,简单的投资财富似乎很难满足他的个人期望,于是麦道夫开始了惊天骗局。
首先,他利用自己的实力打入世界最顶级的犹太人社交俱乐部——棕榈滩乡村俱乐部(Palm Beach Country Club)(俱乐部始建于1916年。早期是美国著名漫画家Rube Goldberg在此定期举行全美艺术家及作家高尔夫球赛而闻名。从1960年开始,渐渐成为富有犹太人的私人领地、顶级社交场所,也成了棕榈滩最神秘的俱乐部。)。
这家高端的犹太人俱乐部,会员只有300个名额,只接受政商和文化圈的顶尖人物,俱乐部对会员的要求不仅仅是富有和知名(每年30万美元的会费),还需要会员每年至少有30万美元的慈善捐款。
打入俱乐部的麦道夫深谙这些富人的心理,他首先营造一种“高贵”的排外气氛,对投资客户实行“严格”筛选,非获得邀请不能加入。如此一来,麦道夫的公司就好像成为顶级俱乐部中的顶级俱乐部,光有钱都无法靠近他。
随后,麦道夫在美国达拉斯、芝加哥、波士顿和明尼阿波利斯等城市编织关系网,利用高尔夫球会所、鸡尾酒会等奢华场所接触投资者。
然后,麦道夫开始注重树立“投资必赚”口碑。麦氏仅在明尼苏达州霍普金斯市山顶高尔夫球俱乐部和橡树岭俱乐部就“融资”超过1亿美元。“当你在高尔夫球俱乐部打球或吃午饭时,所有人都在讲麦道夫如何帮他们赚钱,所有人都想加入(麦道夫的项目)。”
于是,本来就名声在外的麦道夫,成为很多顶级富人眼中的“上帝”,他们以把钱投给麦道夫而感到光荣。
随后,麦道夫迅速发展“金字塔型下线”。麦道夫利用朋友、家人和生意伙伴发展“下线”,有的人因成功“引资”而获取佣金。一些“下线”又发展新“下线”。证券分析师斯普林向麦氏基金投资1100万美元,占个人净资产的95%。他还为麦氏吸引数十位“下线”,其中既有投资5万美元的普通教师,又有一掷百万美元的企业家。
最重要的一点:麦道夫利用合理回报率骗倒所有人。麦道夫每月向客户提交的投资报告显示他非常进取,客户也能随时在数日内赎回投资。而且与一般骗案的不合理高回报相比,麦道夫每年向客户保证回报只有约10%,这样便令许多存有疑心的客户也不虞有诈。
麦道夫向投资给他的客户承诺每年8—12%的年收益率,而且是不管金融市场形势如何都旱涝保收,年年如此。麦道夫甚至声明,不论上涨还是下跌,自己都能赚钱。
麦道夫深谙投资者心理。他向客户承诺的年投资回报率一般在百分之十几左右,并非高得离谱,而且每个月都会向客户提交投资报告,而客户也随时能够在数日之内赎回资金,使投资者们不虞有诈。
同时,麦道夫处事十分谨慎。联邦调查局的起诉书显示,麦道夫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和交易部门分别在不同的楼层办公,麦道夫对公司财务状况一直秘而不宣,而投资顾问业务的所有账目、文件都被麦道夫“锁在保险箱里”。他也从不向外界披露投资业务的基本信息。
另外,麦道夫非常善于为自己营造神秘氛围。他摸透了富人的心理,不接受投资者主动上门,而是“邀请”客户加入。这样的行骗方式让那些好不容易“入围”的投资者不觉“可疑”,因为他们即使怀疑麦道夫的投资策略,也不会怀疑那些介绍自己加入的、已经赚到钱的人。
与此同时,麦道夫生活极其奢华,在慈善方面倾注大量资金,这也给予他更多的光环。
东窗事发,庞氏骗局资金链断裂
2007年的次贷危机,震动和华尔街,也将麦道夫潜心经营20年的骗局最终大白于天下。
自2007年由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危机,到2008年已经彻底演变成金融风暴,华尔街的形势已经非常紧张了。2008年,美国已经有大批银行倒闭。全球五百强企业、全球领先的金融服务公司、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一、成立于1923年的贝尔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于2008年3月倒台,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危机不断深化,各个层面投资人的资金面开始吃紧,大量客户开始赎回在麦道夫公司的投资。开始,麦道夫还可以勉强支撑,但到了2008年12月初,一个客户要求赎回70亿美元的投资,让麦道夫难以为继。他不得不在12月10日向自己儿子坦白,之前的这一切,都是一个巨型金字塔式的“旁氏骗局”,前后诈骗客户的金额高达500亿美元。当天晚上,麦道夫被儿子“告发”,引爆了这场史无前例的诈骗案。第二天,麦道夫被捕。
麦道夫每月固定给投资人1%的回报,他一直声称这是自己凭本事从华尔街赚来的。事实上,他只是拆东墙补西墙、只是用后来者的资金兑现承诺给投资者的回报。这场骗局,只要有足够的后续资金,就可以持续。但是,金融风暴让全世界的投资者一下子紧张起来。一方面,麦道夫没有后续资金那不勒斯主场不敌亚特兰大,领先优势缩小;另一方面,被这笔70亿美元的赎回压垮。最终,骗局被拆穿。
麦道夫的骗术并不高明,他和“旁氏骗局”创始人旁兹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但他却可以骗倒专业的金融机构和各界的精英。这是为什么?这是“光环效应”。“麦道夫”、“旁兹”们用各种光环包装自己,然后利用光环招摇撞骗。
长长的受害人名单
麦道夫被押出法庭,他以650亿美元的涉案额成为华尔街骗子榜上的传奇
随着案件更多细节浮出水面,这场时间跨度之长、金额之巨、影响范围之广都堪称史无前例的金融欺诈案震惊了世界。
直接或者间接投资麦道夫名下基金的本案受害者多达数千人,包括美国、欧洲和亚洲众多银行和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学校、慈善基金,甚至许多和麦道夫同为犹太裔的富人。其中费尔菲尔德·格林尼治集团经营的对冲基金损失最高,达75亿美元。而包括西班牙金融业巨头桑坦德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和日本野村证券在内的众多知名国际金融机构也面临上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麦道夫的财产被拍卖偿还受害者,高尔夫球具都是一大堆
时年65岁的知名法国基金经理蒂里·德拉维莱切特因投资麦道夫所设对冲基金损失惨重,“无法应对随之而来的压力”而在位于美国纽约的办公室自杀。同一天,美国纽约大学起诉同是本案受害者之一的对冲基金经理人埃兹拉·梅尔金,理由是梅尔金把受纽约大学委托管理的资金投于麦道夫名下基金,导致这所大学损失大约2400万美元。瑞士第二大银行瑞士信贷银行的客户在麦道夫金融欺诈案中,损失可能高达3.25亿美元,此外还有众多的个人投资者受损。
妻离子散
据说,穷途末路之时,麦道夫和妻子曾经想过吞药自杀,但是未能成功。令人悲伤的是,在麦道夫被捕两年后,真的有人自杀了 — 他的小儿子马克。
对麦道夫的另外一个儿子安德鲁而言,身边发生的简直是一场难以面对的噩梦,“他对我,对我的兄弟,对我们的家庭所做的一切是无法原谅的。”安德鲁说,“还有他对成千上万其他人做的事 … 我真的永远不能理解。我永远不会原谅他,我这辈子都不会再和他说话了。”
妻子并没有像儿子这样绝情,还会去监狱探望自己的丈夫。她虽然没有被追究刑责,但生活也一样被毁了,一度,她每一笔超过100美元的支出,都必须得到破产监护人的批准。
麦道夫的故事还可能成为电影史的传奇,图为影帝德尼罗(Robert DeNiro)和菲佛(Michelle Pfeiffer)扮演的麦道夫夫妇
面对这样的局面,麦道夫在狱中偶尔也会后悔。一次接受采访时,他感叹,“这对我就是一场噩梦…我多希望他们六年前,八年前就抓到我啊”。
不过更多的时候,他还是自我感觉良好的,而且总对人强调:“我不是骗子,我是商人。”去过监狱的人回忆说,他在那里也有一群崇拜者,简直就像大明星。而且,麦道夫和在外面一样,依然拒绝在任何地方签名,因为他确信“人们会把签名拿到eBay上去卖掉”。
不过,监狱里也不是每个人都是他的崇拜者。某次,有人向监狱官员建议,既然麦道夫是大专家,可以请他帮监狱编制预算,但这位官员拒绝了:“还是我自己来做预算吧。我知道他在外面干了些什么。”
在监狱打扫的麦道夫,狱中他依然不乏崇拜者
旁氏骗局为何难以灭绝
可以肯定的是,华尔街上并非只有一个麦道夫,只是麦道夫“不幸”被揭穿而已。这一点,在麦道夫倒台后不久就得以应验。据报道,2009年初,正当人们对震惊世界的麦道夫案不断咂舌之时,2009年2月17日,美国又发生一起“大规模商业欺诈案”,得克萨斯州亿万富翁、斯坦福金融集团董事长艾伦·斯坦福涉嫌向客户销售“不切实际”的高收益定期存款产品被调查,涉案金额高达80亿美元。
麦道夫案再一次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不力的弊病。联邦调查机构在调查中发现,麦道夫公司运营的一个资金管理部门从来没有按规定在证交会注册,而自2006年9月麦道夫注册其投资顾问业务以来,证交会也从来没有按惯例检查过其账目。事实上,证交会曾于1992年、2005年和2007年三次对麦道夫公司进行审查,但是均未提请采取法律行动。在过去10多年间,有不少业内人士、媒体记者对麦道夫的投资奇迹提出过质疑,甚至向证交会举报麦道夫,也都没有促成对其的调查。
此外,除了简单的庞氏骗局以外,当时类似原理的投资产品并不少见。
诸如贝尔斯登、雷曼兄弟这样的世界级投行,哪一个又不是类似于“麦道夫”和“旁兹”?它们的杠杆率普遍超过30倍,净资产竟然只有总资产3%左右,它们经不起总资产5%的波动(具体数据及相关情况参考《货币战争背景: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相关章节)。然而,在过去很多年,它们却享受着极高的净资产收益率。以30倍杠杆计算,它们所管理的总资产每给公司带来3.3%的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就高达100%。
更严重的是,这种高杠杆的过度投机现象,在华尔街普遍存在,包括摩根、高盛、花旗、AIG等华尔街的大佬金融机构都是30倍甚至更高的金融杠杆。试想,如果没有后来的美联储大量用几乎无成本的美元流动性大规模输血缓解了市场资金压力,将会有多少诸如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这样的金融机构倒闭?
===============华丽的分割线
名词解释:旁氏骗局
旁氏骗局,源自美国的一名叫做查尔斯·旁兹(Charles Ponzi)的意大利移民。这位1903年移民到美国的意大利人,在美国从事过包括油漆工在内的不少粗陋的工作。之后,在加拿大曾经因为伪造罪坐过牢,在美国亚特兰大因贩卖人口犯罪蹲过监狱。总之,本质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骗子。在干过艰苦的工作和非法的交易后,这家伙最终发现,金融行业才是真是“行骗”赚钱的好地方。
于是,1919年开始,他隐瞒自己的履历,成立了一家空壳公司,向人兜售起他那子虚乌有的“伟大投资计划”。这个计划,无非是引诱投资人投资某种商品,以获得高额回报。为了不让普通投资者摸清底细,他故弄玄虚,将计划搞得非常复杂,让人搞不懂来龙去脉。
1919年,一战刚刚结束,世界经济体系还相当混乱。旁兹声称,购买欧洲的某种邮政票券,再转卖回美国,就能赚大钱。其原理是,通过政策和汇率等大多数普通人搞不懂的方法,可以赚到很多钱,声称45天就能获得50%的回报。
很快,有一些胆大的投资者尝试投入。最初,投资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到之前承诺的回报。消息传开后,大量投资者开始趋之若鹜。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超过四万波士顿投资者加入到这个队伍,旁兹收到约1500万美元的投资资金。
为了维持骗局,旁兹到处炫耀自己的财富。他购置一座有20个房间的大别墅,购买一百多套昂贵西服和高档皮鞋。更夸张的是,他还买来数十根镶金拐杖、镶有钻石的烟斗,给情人购买极其昂贵的首饰。当时,他被一些追捧他的人奉为和哥伦布、马尼克齐名的最伟大的三个意大利人。
高回报承诺和高消费的包装,这场骗局仅仅维持了一年时间,1920年8月,旁兹破产。经过审判,他被叛5年徒刑。出狱后,他又干了几次类似的金融诈骗后继续坐牢,直到1934年,被美国当局遣返回意大利。回到意大利后,这个胆大妄为的家伙竟然试图对法西斯的创立者、时任意大利总理的墨索里尼行骗,最终被识破。1949年,这个行骗一生的骗子,身无分文地死在巴西的一个慈善堂中。人虽已死,但以其名字命名的“旁氏骗局”就此成为一个专有名词。
类似的骗局,显然没有就此告终。直到今天,我们身边乃至世界各地,每天都在上演着类似的骗局。我国改革开放后时有发生的“非法集资”、非法传销等,均属“旁氏骗局”的变种。
发表评论